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 5 月 9 日舉辦「農業氣象資訊服務及應用合作」協議簽約儀式暨記者會,由陳駿季與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共同簽署,陳駿季並宣布,農委會已爭取疫後特別預算,3 年內將投入 2.15 億元經費,與中央氣象局合作,增建 100 多個農業氣象站。
他指出,相對於既有氣象站多在人口密集區,增設的農業氣象站將設在海邊、果樹產區的淺山山坡。
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王仕賢說,現有氣象觀測網包含氣象/雨量站合計 722 站(氣象站 573 站、無人自動雨量站 149 站),且現有氣象站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地方,雖然截至 111 年,已在重要農業生產區升級或新設共 176 個農業氣象站,但是農業區的測站覆蓋率仍有待提升。
而農業氣象站需要的資訊,還包含「全天空日射量」及「地溫」等攸關農業生產的資訊。
為何要增設農業氣象站,他舉例,目前氣象參數型保單共有 17 種作物品項、25 項保單產品,但是保單指定之約定或替代測站,距離實際農業活動地點較遠時,測得的溫度若跟實際溫度出現落差,就會引起理賠爭議;因此增設農業氣象站,可提升精準度、減少爭議。
關於農業如何應用氣象資訊,他說,在「農業生產與操作」方面,將掌握 130 個客製化點位的溫度及降雨機率預報;又如「畜牧業客製化預報」方面,則會掌握 5 天不降雨機率的資訊,以利酪農曬乾牧草。
農業氣象資訊也會應用於災害應變,他說,將建立農業災害情資網、建立災害預警機制,以及推動氣象 & 農業防災 APP。
科技處統計,增設農業氣象站、建構氣象網絡的服務對象,包含 282 個農業專區、16 個改良場所及去年新納入的 55 個漁業專區,共 353 個預報點位。
陳駿季補充,今年已公告 54 種天然災害現金救助作物,去年則有 175 項,精準掌握氣象資訊及應用,有利於降低天災、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已盤查全台產區、建置熱區,藉此強化防災,例如易發生旱災地方,強化供水系統的建置;研究濕度、溫度變化對作物繁殖週期的影響,可輔導農民改變噴藥防治時間點,降低損害。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715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