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南美洲的印加果,身懷耐旱、少病蟲害的特性,近年來在台灣中南部遍地開花。因外形狀似星星、種子富含抗發炎的 Omega-3,又被喚作「星星果」、「樹上魚油」,而投入印加果有機栽培的臺南青農陳憲弘,委託生技公司製作冷壓印加果油,參加 2022 年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AVPA)國際油品競賽,一舉榮獲金牌。這份獎章不僅讓他堅定有機農法的初衷,也讓更多人看見台灣農產品的光芒。
印加果油富含益於人體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身體發炎,增強新陳代謝。
農家過客變農園主人 深陷印加果油的魅力
從蔬果保鮮袋業務躍轉為農夫,陳憲弘笑說這是他做過最值得的衝動決定,從起心動念到辭職拜師,不消一週的時間。過去為了業績,他跑遍台灣中南部及東部大大小小的農園,途中遇到多位從農前輩勸他轉行,讓他納悶不已:務農真的賺得到錢嗎?
「直到我遇到一位在美濃種無毒火龍果的老先生,他對我說:『少年仔,你來學一點功夫吧!我教你種。』」那句話彷彿一把充滿魔力的金鑰匙,吸引陳憲弘解鎖農業世界的大門。「朋友都覺得我瘋了,但我滿樂在其中的。」當時的他沒料到,接下來會面臨租地遭拒並反覆尋田的過程;好不容易租到農地,卻被村民誤會是竊土變賣、偷種大麻的不義小賊。「一路上發生很多好笑的誤解,我們跟村民變熟後,常被他們開玩笑講年輕人真想不開,好好的工作不幹,竟然跑來種田。」
當業務期間,陳憲弘聽聞許多慣行農法對身體的戕害,促使他在種植初始便申請有機園區驗證。他與夥伴種過玉女小番茄、秋葵、火龍果、蘋果絲瓜及蘋果苦瓜等諸多作物,後來發現他們的作物異於木瓜或酪梨等當地大宗農產,不在產地作物的範疇內,難以申請農損補助,加上有機農法產量低,還沒賺到利潤就先虧損一波。愁雲慘霧之際,友人捎來一棵印加果的苗,「他說現在這個很夯,我們就種下去試試看。」
陳憲弘回憶,4 年前鮮少有台灣製的印加果油,因此他先買了進口印加果油試飲效果。「順便抓我爸媽一起喝,一天喝一次,連續喝了 6 個月,我爸回診報告的三高指數下降很多,我媽的老人斑和掉髮情況也改善不少,變得比較好入睡,我們都嚇了一跳!」印加果油的主要成分為不飽和脂肪酸,如 Omega-3(次亞麻油酸ALA)、Omega-6 及 Omega-9,亦有維生素 E、白藜蘆醇等營養元素,有助於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維持膽固醇平衡,屬於強身健體的好油。
印加果油的 ALA 和魚油的 EPA、DHA 均屬於 Omega-3 脂肪酸,但 ALA 需藉由人體轉換為 EPA 與 DHA,方能發揮 Omega-3的抗發炎效果。實際上,人體的 ALA 轉換效率不高,若想補充 Omega-3 以增加身體抗發炎能力,除了食用印加果油或亞麻籽油,也可攝取動物性魚油,另建議孕婦及慢性疾病患者經醫師諮詢後再斟酌飲用。
印加果 - 長在樹上的魚油。
印加果栽培有一套 專注優化農產品質
陳憲弘說明,星星狀的綠色果實代表尚未成熟,成熟後會萎縮、變比較小顆並呈咖啡色。育苗期約 1~2 個月,等實生苗長到 30~45 公分高的時候,便可移植到田裡;待定植後植株攀附藤架,過 7、8 個月才有第 1 次的收成,因此栽種一輪印加果約需 1 年光陰,而 2~3 年齡的植株進入全年產果的盛產期,但 1 年內採收 3 次為佳,預留植株休養生息的時間。
他認為種印加果最大的開銷是硬體設備,尤其是藤架鐵管。「藤架高度取決於個人身高的作業高度,像我們抓管條長度 3 公尺,其中 1 公尺埋入地下作為固定。光藤架管子就 12 萬了,還不算其他設置如灌溉管線,所以後續我跟夥伴兩人就自己組裝,花了 1.5 個月敲敲打打。」為了確保印加果健康生長,雨天過後他會使用二氧化氯將農田徹底殺菌,還特製營養肥料,添加了蝦蟹殼粉、豆粕、芝麻粕、奶粉及益生菌等要素,每 7~10 天施 1 次肥。
完全脫殼後的印加果白色種子,除了榨成印加果油,還可搭配不同食材煎炒入菜。
重視實體銷售 建立獨家客群
陳憲弘認為,精緻農業、精緻加工是小農必須關注的趨勢,若無法以產量取勝,那就努力以品質勝出。當客人稱讚他們家的印加果油很特別,有著土豆揉合麻油的獨特香氣,鼓勵參賽爭取曝光,他便鼓起勇氣,報名法國農產品加值協會的國際評比,該競賽項目囊括了美食水、植物油、咖啡及茶葉共 4 項評鑑類別。「沒想到這一試居然得到金牌!收到得獎通知時,還一度懷疑是不是遇到詐騙,真的很驚喜!」
陳憲弘指出,得獎只是輔助證明,雖可作為吸引消費者的第一眼,但運用線下實體互動,面對面分享自己所投注的心血,才能真正打動他人了解印加果油的意願。「網路電商有它的優點,但我比較喜歡面對面交談,覺得有見到面才有往來的溫度,而且親自試吃、試喝,消費者會更有感覺。」
聊及轉農後是否曾有卡關想放棄的時刻?陳憲弘毫不諱言,每次檢查庫存就是他最想放棄的時候,那一瓶瓶的印加果油,既是血汗結晶,也是甜蜜的負擔。「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展售機會,不論是外縣市或臺南本市的推廣活動,可以到接觸各式各樣的客人,互相交流、激發火花。」
印加果葉片含有羥基酪醇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作為休閒飲茶。
印加果也會生病 做好栽培基本功
以耐貧瘠、少病蟲害著稱的印加果,2021 年起卻陸續傳出不明疫病的死亡情況,尤以 1~2 年齡的植株最為嚴重。陳憲弘與眾農友百思不得其解,除了通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中區分署,也向中興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嘉義大學及宜蘭大學等專家學者請益,確切病因尚在釐清中。
「它的死因不是積水或突發淹水,有點像立枯病,得病的植株會莫名其妙變褐色枯死,整排凋萎。我們已經補種很多次,之前園子很漂亮,有一座座的綠色隧道,但前陣子清理掉生病死亡的植株,現在看起來比較稀疏。」陳憲弘原本種了 8 分地的印加果,接著打算翻耕農田、重新種植印加果,預估要再等 1、2 年才能進行下一次採收。他也預計透過此次翻整,在農場裡蓋雞棚養雞除草,增進場內生態多樣性。
隨著保健意識與食農教育的興起,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飲食的效用,甚至有意加入有機或友善耕種的行列,當市場組成與作物種類愈發多元,將能加速推動台灣農業的成長茁壯。
資料來源:農傳媒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0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