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避免最嚴重的氣候變遷衝擊,許多國家、政府組織及企業紛紛加入淨零排放的行動。隨著聯合國迫切地呼籲各國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台灣也響應了此全球趨勢。
在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之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制定了「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四大主軸政策,其中循環策略包含:農業剩餘資源材料化與再利用、推動農業跨域循環示範場域及農業循環技術科技研發等。
什麼是循環農業?
循環農業是將循環經濟及永續發展概念導入農業生產模式中,將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形成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利用植物性及動物性之農業廢棄物,如玉米桿、稻稈、稻穀、米糠、蔗渣、粕類、菇蕈生產後之太空包等,以及禽畜糞便、內臟、血水、殘體、蝦蟹蚵殼、魚鱗、農業下腳料等,利用農業廢棄物之營養成分,如蛋白質、醣類、油脂,以及有機碳、氮、磷、鈣與微量礦物質等,提供循環再利用,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循環再利用的物質,減少農業資源的浪費。
有機農業的循環原則
有機農業以自然資源永續循環利用為原則,鼓勵場內剩餘資源再利用,如將農場內廢棄物經堆肥化過程轉為似腐植質的堆肥資源,以促進養分循環,降低外部資源的投入;以及有機農產品的包裝應優先採用可生物降解、可循環利用或可再製的材料,皆符合永續循環的精神。
結語
有機農業鼓勵場內剩餘資源再利用,以及優先採用友善環境的包裝材料,符合農委會的農業淨零排放四大主軸政策的「循環」。除了減少農業操作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同時可創造更具韌性且永續的農業循環經濟。
資料來源: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https://www.oapc.org.tw/2023-0526_agricultural-waste-recyc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