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示警,與百年前相比,地球表面升溫已達攝氏1.1度,而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仍持續增長中,世界邁向更嚴峻的氣候挑戰。為減緩地球暖化,各國政府陸續制定淨零排放策略,首要重視的就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為達成2040年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訂定了四大主軸政策,分別是「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其中有許多的策略及措施,與有機農業的精神與實施方法高度吻合。首先來了解「減量」的概念。
減什麼的量?
「減量」顧名思義便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根據國家統計,農業生產排放以氧化亞氮(N2O)、甲烷(CH4)及二氧化碳(CO2)為主,如禽畜飼養、農機具使用、施用化學肥料、燃燒作物殘體及農藥產製過程等農業活動,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排放溫室氣體。
農業減碳要怎麼做?
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是減緩地球暖化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淨零排放的基礎,因此,首先須要建立完整的農業生產碳排資訊,以實際了解臺灣溫室氣體排放趨勢,並有助於我國規劃相關淨零路徑。
而為了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更須積極建立及促進低碳農漁畜產的生產模式,有機農業(含友善環境耕作)即是低碳農業生產模式之一。因不得施用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轉型有機農業能減少生產化學製品產製過程及施用後可能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根據農委會統計,每增加1,000公頃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將減少約1,800公噸的化學肥料使用,相當於減少約612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另外有機農業鼓勵減少機械對土壤的擾動,亦可避免存放在土壤中的碳釋放到大氣中。
結語
要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除了政策輔導農業轉型低碳生產模式及強化相關科技研發量能,消費者的行動支持也相當重要。透過食農教育宣導減少食物浪費、鼓勵採購低碳農產品,例如在地有機農產品,消費者也能一同參與減碳行動!
資料來源:有機農業推動中心
https://www.oapc.org.tw/2023-0428_carbon-emission-reduction/